发布时间:2024-12-16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人们对健康和运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尤其是随着国家对防疫政策的调整,沉寂近三年的线年迅速回暖。
据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统计,全国举办576场赛事,其中协会认证赛事309场(A类297场/B类12场),参赛人次约422万;非认证赛事267场,参赛人次约116万,范围涉及31个省级行政区。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国田径十四五发展规划》,涉及路跑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完善路跑赛事安全监管机制。提升以马拉松为龙头的路跑赛事品质。”
赛事的全面复苏传递了马拉松行业的积极态势,也为实现2025年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是否可持续?赛事监管方和运营方如何保障赛事顺利举办?中国马拉松未来的发展道路又该如何选择?为此,新华体育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路跑行业的专家学者及资深跑者。
现象: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的部分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一些竞赛组织问题,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难点和风险点在哪里
随着路跑行业的全面复苏,今年部分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一些竞赛组织问题,其中不乏有跻身马拉松六大满贯的国际知名赛事,而国内近期也有部分马拉松赛事出现了监管不力、赛事物资发放失控等乱象。
针对近期部分地区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副主任水涛认为,马拉松参与面广、规模大、路线长,涉及部门众多,是一个包括参赛者、赛事组织者、赛事服务者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赛事,本身就具有规模大、战线长、筹备组织环节多的困难和风险。6686体育平台另外,由于赛事组织、运营团队、政府重视程度、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差异,在赛事整个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要用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赛事的主办、承办、运营等各相关方,需要针对问题、综合发力、改进完善、相互借鉴,从而避免问题的再发生。
为此,10月19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中国田径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路跑赛事竞赛组织工作的紧急通知》,对赛事组委会、路跑赛事运营公司和省级监管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通知》强调,“路跑赛事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负责。各级监管单位要建立健全赛事监管工作机制,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各方应切实履行责任,确保赛事安全顺利进行。”
现象:国内一些马拉松赛事在赛事补给上只有最好,没有更好,内卷严重,俨然“吃喝”成风,马拉松赛事的保障该如何做
资深跑者谭杰认为,针对目前的国内赛事,主办方要学会“做减法”,让赛事回归路跑本身。“以赛事补给为例,赛道上的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委会必须按世界田联规定准备的,例如水、功能饮料等规定动作,一类是主办方额外提供的补给和活动等自选动作。主办方要清楚地认识到马拉松补给是加油站,不是请客吃饭,没有必要搞军备竞赛。”谭杰认为,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开,并将赛道上的“自选动作”挪到赛后的区域,让大家有一个交流和消费的平台,是能够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并有利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此外,赛事服务的高效化,关键在于从细节入手,关注每一个可能影响选手发挥的因素。除了要给赛事补给“做减法”,把握好补给的“准”和“量”之外,赞助商的宣传活动也应该适度,不能干扰赛事的正常进行。
对于做好赛事保障工作,中国田径协会路跑竞赛专家组组长杨培刚认为,加强对赛事监管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对赛事营运方根据规范文件做好培训,另一方面是对赛事的监督方进行考核评估,且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要加强考核、加强培训,才能确保对赛事组织规范的监管工作。”
同时,杨培刚指出,赛事各方应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不能单一强调某方的重要性。“马拉松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每个部门都举足轻重,整个赛事保障系统都是在为参赛选手服务,虽然有轻重缓急,但是从赛事整体来说都是一样的。”
现象:有不少网友认为中国的马拉松比赛,为什么一定要特意请黑人选手来参赛,他们享有一定特权而且拿走了高额的奖金,对中国选手不公平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加马拉松来锻炼身体和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希望借助马拉松赛事来展示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伴随着这种增长,一些话题和争议也渐渐显现。
大量赛事举办的背后,非洲选手的参赛和包揽多数比赛前几名的表现引起网友热议。世界田联竞赛与活动部路跑赛事经理Alessio认为,非洲选手的参赛是赛事市场化及全球化的体现。“如果马拉松赛事希望办得更具规模、拥有更大影响力,就需要邀请更多优秀的外籍选手参赛。而目前多数优秀的跑者都来自非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非洲选手参赛。”
“2023年中国路跑行业在世界田联路跑标牌计划中再创纪录,多达60项赛事获得标牌。包括2场白金标赛事、13场金标赛事、23场精英标赛事和30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这说明有更多赛事在追求对标国际的高质量发展。”Alessio补充道。
世界田联注册经纪人解洋看来,非洲精英选手参赛实际上是中国马拉松赛事在发展过程中向世界高水平的竞技舞台接轨的表现。根据世界田联的相关要求,要达到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标准,除了基础的设施、规模、服务,邀请一定级别的外籍运动员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一方面,非洲精英选手的到来能够扩大赛事影响力、提高赛事知名度,从而带动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水平和观赏性,中国选手有更多机会可以与国际高水平选手同场竞技。此外,乘着赛事的东风,我们搭建了更多与非洲高水平运动员友好交流合作的平台,是一种良性循环。但是在邀请工作中,各赛事组委会应按照世界田联和中国田协的规范要求,办理精英运动员邀请手续,合法维护组委会和运动员的权益。”解洋表示。
现象:不少网友认为现在的国内马拉松赛事过多,而且因为举办比赛需要封路,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创新力的跑步市场,我并不认为中国目前的马拉松赛事过多。”世界田联竞赛与活动部路跑赛事经理Alessi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赛越多,人们接触跑步运动的机会就越多,这越有利于田径事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不同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路跑赛事。当然,参与马拉松赛事存在一定风险,根据世界田联急救与医疗部门统计,全球马拉松跑者的猝死概率约为每10万人中1-2例。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猝死率比全球平均概率要低的多,中国马拉松赛事也通过科学的马拉松文化宣传、完善的赛事医疗方案和充足的医疗人员及设施配置,非常好的减少了猝死情况发生。”
针对比赛期间的封路、给市民造成不便等问题,水涛也提出了建议。“原则上,建议属地政府教官部门应提前两周对赛道需要管制的地方进行公告,尽早让民众知道赛道管控线路,利于民众出行;另外,还建议在赛前陆续、不间断地在比赛可能影响到的沿途地铁、公交站点等重要点位,增加温馨提示,方便居民提前应对。这样大家才能更加支持赛事,对赛事今后的发展也会更好。”此外,水涛建议,在保证赛事正常进行前提下,要机动掌握交通管制时间,减少赛事对民众出行的影响。“马拉松的赛事路线选择至关重要,在交通管制方面要最大限度的考虑便于民众及城市的运行。例如尽量采取分段控制,不要把民众全部硬隔离,且整个赛时段都隔离在外等,这样才有助于赛事活动对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健身锻炼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谈到当下中国马拉松的现状,水涛认为,“就规模与现状来看,当前中国马拉松应该被称为马拉松+时代。很多城市将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目的是希望通过宣传城市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跑友参赛。我们要综合认识马拉松等路跑运动的多元功能,它不仅是一场赛事,而是把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能综合推进一座城市的发展。”水涛指出,一方面,马拉松作为城市名片,是一个宣传城市,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非常好的平台;同时由于参与人群广泛,马拉松成为了实现全民健身最重要的运动方式之一;此外,城市马拉松能够综合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带来一些产业上的增益。但各地方在办赛时,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固树立公益、安全、简约、绿色的发展理念,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的中国路跑赛事而言,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田径协会执委、路跑委员会副主任张思杰认为,目前相较于国外,我国跑步人群占全部人口比重仍然较少,这需要在高度、宽度、深度三个方面下功夫,将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有利于民众、城市、社会、国家的“中国特色的马拉松”。
“20年来,马拉松在中国发展迅速,作为舶来品,已经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张思杰表示,要持续推动赛事升级,但同时也让赛道回归“干净赛道”、让赛事回归赛事本身。同时,赛事要与城市深度结合,让民众对赛事更有归属感,吸引更广泛人群参赛。他表示,“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一个5-10年的规划,让中国马拉松产生的社会效应和人文高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主管单位、主办单位、6686体育平台参与跑者、媒体等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一起实现中国式马拉松更高层次的目标。”